产品分类 |
|
灵芝文化 |
|
|
灵芝的结构和特征 |
|
灵芝生命体包括菌丝和子实体两部分,菌丝体长在培养基质里,丝网状;子实体长在基质外,是具有子实层(产生孢子的地方)的个体。 1灵芝的外部形态 生物体的外部形态与内部结构是长期适应周围环境与完成一定生理功能的产物。灵芝和一切真菌一样,没有叶绿素,不能通过光合作用制造碳水化合物,因此它必须营腐生或寄生生活,以现成的有机化合物中的碳和氮为养料,这种营养方式(异养),决定了它的形态结构与自养的高等绿色植物的显著差别。 形态正常的灵芝主要由两部分构成。下部长在培养基中的白色菌丝叫菌丝体,它有很强的吸收能力,并能分泌多种酶,分解各种有机物,从而获得生长发育所必需的营养;上部菇状物叫子实体,它在发育的后期形成担孢子,起繁殖作用。网菌丝体分布在生长基质中不易察觉,采摘灵芝时与子实体断开留在基质中,因此,通常称呼的灵芝都是指子实体而言。 2.灵芝菌丝体形态特征和基本构造 灵芝菌丝体是由无数菌丝交织成的甲呈丝网状的营养体,充满在生长基质中,从基质吸取营养,供子实体生长应用,菌丝粗5.5~7微水,存显微镜下察,灵芝菌丝由无数细胞构成,细胞的横隔中间有一桶状小孔,小孔是细胞间的养分通道。细胞的最外层是细胞壁,每个细胞中有两个核,核极小,一股显微镜很难观察清楚,还有线粒体等各种细胞器、液泡等。 灵芝菌丝体外观呈白色、绒毛状。在显微镜下可看到单根菌丝,菌丝呈线形,极长,纵横交错相互缠绕,密集贯穿于营养基质中。这种结构使菌丝与营养基物保持极大的接触面,以保证营养物质的吸收。 灵芝菌丝在琼脂平面培养基上生长初时,菌丝白色,菌丝匍甸状,有少量气生菌丝,菌丝衰老后,菌丝紧伏培养基,成膜状。灵芝科不同种的灵芝菌丝会分泌不同的树脂质及色素,于是表面菌丝会呈现黑褐色或棕红色斑。 3.灵芝子实体的形态特征和基本构造 成熟的子实体是一个伞形的菇状物,呈紫红色,有时也呈棕红色。其质地幼时韧肉质、成熟变干后为木栓质,很轻。从结构上讲子实体分菌柄和菌盖两部分,灵芝的菌盖在菌柄顶端一侧发育,菌柄位于菌盖的一侧,这是一种很别致的形状。据《本草纲目》记载,“芝”字就是根据灵芝的形状而产生的,因为菌盖位于菌柄一侧,菌柄又经常弯曲.从侧面看去很“之”字,为了与原有的“之”字区别,在它上面加草成为“芝”。 子实体有柄或无柄,菌盖肾形、圆形、半圆形,大小不等,3—30厘米,木质或革质,表面有皮壳。有环状棱纹和辐射状皱纹。大多有光泽,色泽有黄、紫、红、黑、灰白等数种。子实体厚l~3厘米.菌柄长 3—20厘米,粗1~3厘米,表面有光泽,质地和菌盖同,中实。 灵芝菌柄呈不规则的圆柱形,有时稍扁且有些弯曲。整个菌柄都呈紫红色,但以向光的一侧较深,越接近营养基物处越浅。菌柄的粗细与长短随环境条件而变化,营养不足,菌柄发育得很细,反之,在营养充足的基物上的子实体菌柄很粗。在通气良好的条件下,菌柄发育得很短,在氧气不足、二氧化碳浓度较大的条件下菌柄发育细长。 灵芝的菌盖朝光照较强的一侧发育,发育成熟的菌盖为肾形到近乎圆形,上部呈紫红色或棕褐色,有环状和辐射状皱纹,环纹的宽窄不定,随生长速度而变化。辐射状皱纹在灵芝发育过程中并不明显,当子实体失水变干时,才逐渐明显。菌盖下表面乳白色,存放时间久了慢慢变黄。在自然界中往往呈浅褐色。用解剖镜观察菌盖面,可发现面布满小孔,孔近乎圆形,大小不一,越靠近菌伞边缘密度越大。
|
灵芝的结构和特征由泰山灵芝基地科研部编辑 |
|
|